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贡献
发表时间:2017-11-30 17:19:47 作者:姚小良 点击量:
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中心、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中共学论坛”近日在美国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提升国际话语权等主题展开研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山东大学王韶兴教授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谱写了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路克利副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这一思想的确立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山东大学崔桂田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进步有机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新飞跃的民族复兴之路,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的振兴之路,是贡献世界、造福人类的文明之路。
山东大学吕连仁副教授指出,科学认识“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的判定,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逻辑在其中,既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认识这个历史方位,也要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来认识这个历史方位,还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不断变化的特点来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最重要的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作为指导。
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山东大学蒋锐教授指出,党的十九大之所以作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方面,当今的中国社会已基本摆脱了“一穷二白”、贫困落后的面貌,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需求,已从满足基本物质文化需要的“温饱型”转变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小康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疆域大国,是一个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很突出,有待未来进一步解决。
毫不动摇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山东大学王韶兴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自身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也为世界政党文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强调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武汉大学丁俊萍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我们党特质和属性的根本要求。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党的建设方方面面,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还有反腐败斗争等等。党的各方面建设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并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处于相应地位,其中,党的政治建设处于统领地位,是党的各方面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建设,对党的其他方面建设具有纲举目张作用。
山东大学李济时副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体现了学习型政党、适应型政党和回应型政党的三大特性。作为学习型政党,既注意学习和总结自身的经验教训,也注重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欧发达国家左翼政党的执政经验教训;作为适应型政党,中共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上从以往单一的“又红又专”发展到建立健全系统的组织、选拔、任用、考核和提拔制度;作为回应型政党,则体现为通过民主恳谈、开展电视问政、设立党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方式回应群众诉求。
科学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关系
会议期间,有部分国外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个灵魂,很难协调统一。山东大学方雷教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回应,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命题分别从两个维度阐释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前者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后者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尊重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文化背景,生发出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土壤的马克思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海荣教授强调,相较于各领域所取得的“有形的成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可称为是“无形的根脉”。新时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十九大所强调的“双创”原则。
中美大国关系步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纽约城市大学理查德·沃林教授认为,习近平主席近日在紫禁城与特朗普总统的会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他认为,相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与布什前总统在中东的干涉主义和奥巴马前总统强调软实力不同的是,特朗普首先关注的是美国自身的问题,美国的势力也正从世界各地进行收缩。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对军事现代化的强调让西方媒体敏感,但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有权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在包括东北亚地区安全在内的诸多问题上,中美两国存在共同利益,用外交手段解决争端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中心罗德明教授主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欧博文教授致辞。国际中共学论坛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共同发起、在中美之间交替联合举行,是海内外研究中共和中国问题的学者定期交流的平台。首届国际中共学论坛于2016年11月在山东济南举行,主题为“国际中共学与世界社会主义比较”,来自30余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名学者参与了研讨。(金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