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新仓镇牌楼村先锋网

本地特色

您当前位置:太湖县先锋网 >> 牌楼村 >> 本地特色 >> 浏览文章

转载:新乡贤文化

发表时间:2017-05-25 19:52:07 作者: 点击量:

市长还乡做“农夫”

——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人物篇之一)

  “无论官有多大,不论你走多远,不管你挣多少钱,总是要叶落归根的。”2010年,告别政坛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李豆罗,回到江西南昌市进贤县前坊镇西湖李家,带领当地村民建设美丽家乡。

  6年来,按照“先村容,后文化,再产业”的步骤一步步推进,西湖李家“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的村容村貌基本形成;在孝悌文化、节庆文化熏陶下,敬老爱幼、文明礼让、邻里和睦蔚然成风;以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红红火火。

  二十离家六十回,田间戴月荷锄归

  20多岁离开西湖李家,从乡镇党委书记一直干到南昌市市长,最后又担任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10年1月,结束最后一场报告,李豆罗当天下午就返回家乡。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农民到市长,走过了40年;从市长到农民,只用了4小时。”

  担任市长时,他的足迹遍及千家万户,在任上清理整治了940条大街小巷,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平民市长”。做回农民,他不是想当隐士,而是要续写40年前未尽的规划,把西湖李家建成宋朝著名词人秦观的词《行香子·树绕村庄》所描述的那样: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6年弹指一挥间,如今,走进这个青岚湖边的小村庄,马头墙巍耸,红石路蜿蜒,路旁、山冈、塘畔、湖滩,处处绿树成荫,梦想中的江南水乡不过如此。

  40多年的官员生涯,李豆罗不改本色,犁田耕地、种菜打粮,样样农活都会干。回到家乡,他没有“适应期”,人生第二季春意盎然。“朴居乌岗山边,胜似隐士神仙,满眼青山绿水,更有空气新鲜,餐餐时令蔬菜,睡到太阳升天。”这句顺口溜是他如今生活的写照。

  “老干部疗养,团拜活动,我一概不参加。”李豆罗说,退休就要退得彻底,他就安心在家乡做个农夫。

  农村就是农村,农村就要像农村

  在西湖李家,李豆罗的头衔是新农村建设总顾问。这位一辈子没脱离农民身份的官员,看到了当前农村存在的种种弊端,也找到了改变乡村面貌的思路和办法。

  “别人搞新农村,是搞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我的理念是山水化、田园化、农耕文化。”李豆罗说,“农村就是农村,农村就要像农村。”

  西湖李家有600多年的历史,很多老房子破败不堪。李豆罗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请来精通古建的施工队,修旧如旧。400栋房子全都加了马头墙,修了红石门楼,保留了古宅的建筑风格。原本泥泞的村道,铺设了一层红石,甭管天晴下雨,均方便出行。

  上世纪70年代,村里的树木砍伐殆尽。李豆罗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房前屋后、田边路旁、荒坡山地,前前后后种了50多万棵树。

  “上半年水漫金山,下半年如同火焰山。”西湖李家降雨量极不平衡,十几口山塘是重要的调节器。“所有山塘水库都深挖了一遍,雨季蓄住更多的水,旱季有更多水源。既防汛又抗旱,和当前国家倡导的海绵城市理念一致。”李豆罗说。

  和很多村庄一样,西湖李家以前也是人畜混居,村民的房屋周围搭建牛栏、猪圈、狗窝、鸭棚,不仅有碍观瞻,更影响卫生。改变千百年来的传统谈何容易?李豆罗和村民斗智斗勇,硬是把牛栏、猪圈等附属设施拆除了,在村外集中建牛栏8处,实现人畜分离。农户家庭建造三格式化粪池,还新建了12座公共厕所。

  回忆这几年,李豆罗总结说,房屋修了一遍,道路铺了一遍,山塘水库挖了一遍,田地平整了一遍,荒山绿了一遍。当初提出“红石路、马头墙、碧绿水、满村树”,字字不落空。

  传承文明,留住乡愁

  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是华夏文化之魂。历时3年,足迹遍布方圆数百里,收集了3000多件展品,西湖李家的农博馆浓缩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精华。

  从犁、谷耙、镰刀、水车等各类农具,到蓑衣、木桶、竹筐等各种用具;从摇篮、花床等各种寝具,到饭蒸、茶壶、水缸等各类饮食用具;从米铺、茶铺、匠铺到碾房、油坊等各类作坊,一应俱全。

  李豆罗说,要让城里人来了有看头,乡下人看了有想头,老年人看了回味无穷,年轻人看了长知识。

  农博馆之外,“农夫草堂”也是西湖李家一道风景线。占地1800多平方米,上下三层,全由红石建造。草堂建成之后,成了村里的文化艺术中心,不仅收藏了数千册图书,还藏有众多文化名家的书画作品和国际友人的题词。2013年,第四届国际楹联文化艺术节的举办,让西湖李家的“农夫草堂”享誉全国。

  百善孝为先。在西湖李家,新修的马头墙和红石门楼上,刻上了“二十四孝”、“三字经”和“李氏名人”图像和故事,潜移默化,弘扬传统美德。“村规民约”、“文明村民八不准”陆续颁布,村史、家谱逐步完善。每年一次的“好婆媳”、“好父子”、“长寿老人”、“优秀村民”、“优秀少年”等表彰评优活动,更让敬老爱幼、和谐礼让蔚然成风。

  年轻人爱过“洋节”刺痛李豆罗的心。在李豆罗的张罗下,50多年没划过的龙舟重新划起来了,30多年没舞的板凳龙又舞起来了。如今,清明节有集体祭祀,端午节有龙舟赛,中秋节有烧圣塔。最热闹的要数大年初一,早上9点开始团拜,团拜之后是评优表彰会,接下来慈善募捐和百桌年饭,下午上族谱,晚上舞龙灯,到后半夜才能平静下来。

  好苦、好累、好气,好欣慰

  500多户2200多人,品行性格各异,想法千奇百怪。面对揣测、质疑,没有坚强的毅力、坦荡的胸怀,像李豆罗这样没有本村户籍、田产的退休官员,很容易选择一走了之。

  “好苦、好累、好气。”回想起返乡6年的各种经历,李豆罗脱口而出。

  好苦,苦的是没钱做事、没人做事。“当市长时,打个电话,就有人把事情落实好。回来之后,除了几个老伙计,没钱谁也指挥不动。”因为到处筹措建设资金,李豆罗自嘲现在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

  好累。“白天抓进度,晚上忙调度,半夜找思路,早上想出路。”李豆罗说,他就像一个哨兵、一只老鹰,所有项目都要盯着。

  苦和累都不算什么,一些村民的不理解和无端揣测最伤他的心。有的人甚至说,李豆罗退休了在外面捞不到钱了,现在又回村子里继续贪了。

  “所有资金不进西湖李家,让镇财政所管账,信用社管钱。工程款最后要镇长签字,财政所开转账支票才能提现。”经历过大风大雨的李豆罗在管钱的问题上毫不含糊。为避嫌,他还规定西湖李家的人可以打工,但不可包工程。

  而他本人,不领一分钱工资,住林场的集体宿舍,一日三餐在食堂吃。有些人想来西湖李家看李豆罗的“别墅”,总是失望而归。

  “不过,最大的感受是好欣慰。”几句牢骚后,李豆罗话锋一转,“是非终有日,公道自在人心。”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西湖李家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不久前被授予4A级景区。乡村旅游带动餐饮业和土特农产品销售,村民人人有事做,个个有钱赚。另外,每考取一名大学生,村集体给予5000元奖励,老人去世给予2000元丧葬补贴。

  更让李豆罗欣慰的是,民风更加淳朴了:“村里只有上大学的,没有蹲大牢的;只有互相帮助的,没有打架闹事的;只有尊老爱幼的,没有不认爹娘的。”

  “产业还没真正发展起来,过完春节大部分年轻人仍然外出经商、务工,西湖李家还只是个‘半空心村’。”谈到缺憾,李豆罗说,建设尚未扫尾,管理还没开头,产业没摸到头,“水只烧到70度,还差30度”。

  “古村神韵,田园稻香,塘中莲藕,山间鹭翔,农家饭菜,湖边泳场。”为了心目中的西湖李家,李豆罗这位新乡贤还在继续努力着。(半月谈记者 沈洋)

 

                           787878.jpg

                          南昌市原市长李豆罗和西湖李家村民们一起插秧

 

 

 

 

从局长到村官

 

——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人物篇之二)

 

  65岁的张友山,从湖北黄石市工商局副局长位置上退休后不久,于2014年下半年应大冶市金湖街办党委邀请,回到属于省级贫困村的家乡田垅村,担任村支书。

 

  “村支书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挑战最大、困难最多的岗位。”张友山说,但当家乡需要他时,自己便义不容辞,欲有所作为。

 

  近日,半月谈记者来到田垅村,倾听这位“村支书乡贤”的心路历程。

 

  记者:当初为何选择退休后回家乡当村支书?

 

  张友山:田垅村是我的家乡,近年来却陷入贫困与涣散之中。一方面,由于田地、山林全部分到户,村集体组织长期“零收入”,村里还有32户低保贫困户,属于空壳贫困村;另一方面,村级基层组织涣散,村支书岗位长期空缺,前两任村支书都在任上出问题被罢免,其中一人还被判刑。

 

  虽然参加工作后,每年只有春节和清明回村,对村里各项事务也不清楚,但我有28年的部队工作经验,有割舍不断的家乡感情,考虑再三后,我决定回村里做村支书。

 

  记者:决定回家乡当村支书,有没有人反对?

 

  张友山:没人反对肯定是假话。现在我儿子、儿媳在北京工作,老伴在北京帮忙带孙子,他们都反对我回村里。家人都觉得我自己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退休工资,生活不愁,还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不能太操心,何必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当时我心里也没底,征求过不少战友、同事的意见。有战友听到我要当村支书,开玩笑说“当了一辈子官,退休后还当村官,还没过够官瘾”?和当地同事、领导谈心时,不少同事说,从工作需要角度,赞成回村里作贡献;但从私人朋友角度而言,建议最好别回去,吃苦受累还不讨好。

 

  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回乡发挥余热的想法战胜了犹豫,决定接受这份新工作。

 

  记者:新官上任三把火,您是如何开展村支书工作的?

 

  张友山:俗话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我决定从整顿基层组织入手,改选出一个年富力强、有上进心和责任心的村两委;健全工作制度,建立起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值班制、民情接访登记制、党员结对帮扶制等制度,让村两委运转步入正轨。

 

  同时,村里要脱贫,村集体不能再零收入。以往村集体资产是负数,不仅没积累,还背负着数十万元的欠债。因此,我发动全村,多方筹集资金,投资建设两个总面积13亩的鱼塘,投资入股葡萄园种植,尽可能做实村集体经济。

 

  现在党员群众服务中心24小时有人值班,村两委每周一都要开例会,形成村务日志,村民有些什么诉求、村干部做了些什么事,一目了然。同时,入股的葡萄园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两万元收入,鱼塘今后承包出去也能带来一笔收入,让村里彻底告别空壳村。

 

  记者:从处级干部到村支书,工作角色是如何转换的?

 

  张友山:角色转换确实难度很大。比如,过去自己一早去办公室,茶水卫生都有人办好了;文件有人送过来,自己签字安排工作,后面听汇报就行;出门单位能安排车辆,完全不需自己操心。

 

  现在一个人住村里,一日三餐洗衣做饭都要自己处理。当村支书要到处跑,到上级部门争取项目与政策,找战友朋友为村集体开拓资源,到村里重点项目现场盯着,处理村民反映的各类问题。而出行全靠自己800块钱买的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

 

  记者:当村支书,遇到过哪些挑战与困难?

 

  张友山: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党建、扶贫、治安、农业、土地、交通等各个领域,都有上级部门找你。田垅村村民2000多人,婆媳关系、邻里矛盾、低保扶贫、修路建房,各类大事、琐事、烦事都得找你。加之精神负担较重,回村之后我瘦了10多斤。虽然自己在村里还是有些威望,但也会遇上喝醉酒的村民到办公室来拍桌子、发脾气。这些都需要自己耐心去面对。

 

  农村很多矛盾纠纷,常常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斗气,并非触及多少利益。我总结矛盾化解要讲究四个方法,一是先顺气,尊重双方意愿;二是公正处理,一碗水端平就事论事;三是突出村民自愿,不能强压而不服气;四是依法处理,现在群众法治意识也大幅提升,讲法大家都能认。

 

  记者:现在每天的工作、生活状态是什么样?

 

  张友山:我现在住在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生活很规律。每天清晨四点半起床,洗漱之后快走一小时,回来自己做早餐,随后读报做笔记。上班后,每天要给村民手写介绍信、开各类证明。此外每年初向村民承诺办10件实事,需要经常过问路灯安装、文化礼堂建设等项目,看现场、出主意。中午自己蒸个米饭和鸡蛋,晚上做点面条或到弟弟家吃,生活很好对付。每个月必须去黄石一趟,因为要用胰岛素,一次购买一个月的用量。

 

  返乡后虽然少了很多家庭天伦之乐,却在身心健康方面收益很多。空闲时打乒乓球、下象棋,更多时间是看书、琢磨村里的事情。动脑子多了,精神也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回家乡当村支书,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份独特而难得的阅历,其中酸甜苦辣只有经历了才能感受到。

 

  记者:退休干部当村官、做乡贤有哪些优势?

 

  张友山: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退休干部返乡工作可能有四方面的优势:一是虽然离开家乡40多年,但在村里有一定知名度,大家都知道我这个人,而且在村里属于长辈,做工作也便利不少。

 

  二是退休干部有时间精力、有退休工资,不需要通过在村里工作为自己“捞好处”,村民都很放心,因此工作就会比较超脱,也能更加投入。

 

  三是能搭建争取筹集资源的桥梁。村两委工作,要求四处化缘,这方面熟悉行政流程、同事多朋友熟,无疑能给村里带来不少帮助与支持。

 

  四是退休干部有很强的紧迫感,返乡到村里工作,说明自己还有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必须趁着身体还好的这几年,只争朝夕发挥余热。

 

  记者:鼓励更多退休领导干部返乡,还需要哪些管理和保障措施?

 

  张友山:一是严要求,老干部不能倚老卖老,组织上更不能放松对其工作要求,甚至要更加严格;二是勤指导,农村工作与机关工作有着天壤之别,不少退休干部可能短时间内难以接受,需要组织上在工作中多指导与支持;三是多关心,退休干部此前主要生活在城市,返乡一般都是独自一人,在生活上有诸多不便,各级政府部门与组织应该多关心,多打气,鼓励退休干部返乡后做出新业绩。(半月谈记者 黎昌政 李劲峰)   

 

                           22222.jpg

  湖北黄石市工商局原副局长张友山在大冶市金湖街办田垅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接受记者采访 李劲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