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党员勿当“佛系”人
发表时间:2018-05-08 11:13:01 作者:潘铎印 点击量:
青年党员勿当“佛系”人
日常生活小事中,“佛系”一下,无伤大雅;但在政治生活中采取“佛系沉默”“佛系旁观”“佛系不为”等态度,则极有可能导致不讲原则、不分是非,遇事推诿,缺乏担当精神和大局意识,必须坚决摒弃。
近日,佛系90后刷爆朋友圈。所谓“佛系”,其实跟佛教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借鉴佛教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指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随缘”为指导精神的生活方式。佛系的核心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青年党员勿当“佛系”人。“佛系”指的是看淡一切、与世无争、随波逐流、逆来顺受的处世哲学。日常生活小事中,“佛系”一下,无伤大雅。但对于青年党员而言,在大是大非和国家事业面前,却绝不能有“佛系心态”。政治生活中的“佛系心态”,极可能导致不讲原则、不讲是非,遇事推诿,缺乏担当意识和大局意识。
前不久,新华社发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文章,反映当前在一些地方“四风”问题出现新动向、新表现。综观这些“四风”问题新动向、新表现,从潜滋暗长到大行其道,究其原因,与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深、政绩观念不纯、作风建设漂浮等有关,但也与部分党员干部视而不见、见怪不怪,不敢批评、不作斗争,随波逐流、与之同化,与许多同志在面对歪风邪气、潜规则时“佛系沉默”“佛系旁观”“佛系不为”大有关系。“佛系沉默”“佛系旁观”“佛系不为”,是党性不强、立场不坚定、担当精神缺失的表现,必须坚决摒弃。
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达8944.7万名。其中,35岁及以下党员2272.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4%;36至45岁党员1757.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19.64%。换言之,我们党45岁及以下的青年党员人数达到了4029.7万名,占到党员总数的45.05%,接近半数。
古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年党员更是责无旁贷。因此,青年党员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思想觉悟,坚强的组织观念,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反观现实,有些青年党员在党性修养方面,与党的要求和事业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负责精神和使命感不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出仕,涵养家国情怀,舍小家为大家。青年党员当以儒家积极进取精神摒弃“佛系心态”,在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中绽放人生光彩、体现人生价值。
青年党员勿当“佛系”人。“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有理想,有立场,有追求,是青年一代的立身之本;志存高远,是青年人崇高的人生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要立大志、谋大事,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用火热的青春在新时代创造价值,不辜负美丽韶华,不辜负美好新时代。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党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挺起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而奋斗,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人生价值。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一代有理想,还要有本领、有担当。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伟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青春的步伐要与新时代的车轮同向同行,青年党员要积极投身实践,把远大的志向、端正的品行、渊博的学识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每一项工作,以夙夜在公、只争朝夕的工作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要自觉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情况复杂的地方,去接受考验、加强锻炼,通过艰苦复杂的环境砥砺品质、锤炼党性。要自觉到群众和工作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苦心志”“劳筋骨”,把挫折和困难当成锤炼党性的炉火,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做人实、创业实、谋事实的新时代青年党员。
新时代新征程,每名青年党员都要牢记历史使命,切实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责任,全面增强本领,把青春激情和活力集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锐意进取、争创一流,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创造精彩的青年人生。
作者:潘铎印
来源:大众日报·论丛周刊